首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规章制度 学习园地 工作指南 群团活动 清风化语 党委信箱 化学所主页
 现在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三个代表”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03-06-27 | 编辑: | 【 】【打印】【关闭
  从理论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一点勿庸置疑。但对于“三个有利于”而言,“三个代表”并非简单的等同,也不是仅属论述上不同角度的表述,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解基于以下思考。

  理论基础相同,时代特征彰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推动力,生产力之发展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依据和基本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进步的主要源泉和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

  小平同志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其目的,一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二是要求国人不要拘泥于抽象的生产关系,要清醒地看到当时的国情——我们已经花费了至少二十年之宝贵时间去探讨姓资姓社的问题,而生产力却愈来愈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受到严重阻滞。因此,解放思想,冲破左的障碍,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实乃世纪之末中国最为迫切的大事。

  “三个代表”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位,是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一种呼应,同时也适时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国情——僵化的计划经济之樊篱已经冲破,社会生产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生产力之水平仍然相当低下,如若眼光短浅,小富即安,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我们与西方社会之差距则将继续扩大。因此,培育、促进、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准相称的生产力,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世纪执政党之第一要务。

  实践取向相同,文化分量突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世界主要文化的掌握、继承以及在推动其发展上的不遗余力是有目共睹的。小平同志对文化之专门论述,虽词语不多,但言简意赅,旨意明确,内涵宽阔,他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他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见地,点到精神产品与物质文化关系之要害,可谓振聋发聩,掷地有声,更引起后人对精神与文化建设重要意义之深邃思考。

  “三个代表”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至理论最高层次,使中国社会主义之特色趋于鲜明,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全面实施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文化建设;必须大力提倡以良好思想道德、社会风尚为首要的社会文明程度;必须认真培育健康、优秀、丰富、多彩的文艺精品。如是,才能不负我们这个世界文明古国、千年礼仪之邦的美誉,才能使中华文化真正受到世界其他民族的崇敬,才能使十三亿中国人在国际社会受到应有的尊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神之高尚要比物质之丰腴更值珍惜。

  价值目标相同,层次更获提升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之最高纲领,抑或毛泽东思想之最终目标,皆为使最广大之民众得到极大的物质利益。然而,纲领与目标不能代替实现之具体步骤。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应该说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初期对我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定位。小平提出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主要针对当时姓“资”姓“社”争论之弊。以上两代领导人之宏论,未能反映也不可能过早地、超前地反映当今国人社会生活已渐融入国际潮流之崭新国情和长期需求。因此,简单沿用以上两种提法,虽无不可,却实难体现“与时俱进”之古训。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包含了“为人民服务”之谆谆教诲,亦体现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朴素初衷,而其进步之处,一在“始终”二字,即指出此为中国共产党之长远任务,而非权宜之计或过渡性口号;二在“根本”二字,既有终极目标之高远,又呼出人民群众之强烈心声,同时,在语言表述方面,还不失策略地规避了一些可能被实用主义、机会主义钻营之处。这对我党进一步巩固执政基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执政水平,具有恒远的指导意义。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100190